沈自尹(1928年3月—2019年3月7日),浙江鎮海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
1952年沈自尹從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后前往廣州嶺南醫學院高師班學習;1953年返回上海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擔任內科助教;1955年師從中醫姜春華教授,系統學習中醫經典著作和臨診;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3月7日因病逝世,享年91歲。2019年9月29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決定,追授沈自尹同志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稱號。
沈自尹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思路和方法的開拓、腎本質的研究和傳統老年醫學研究。
人物生平
1928年3月,生于浙江鎮海。
1952年7月,沈自尹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療系。同年8月,前往廣州嶺南醫學院高師班學習。
1953年8月,沈自尹返回上海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華山醫院)擔任內科助教。
1955年,沈自尹師從中醫姜春華教授,系統學習中醫經典著作和臨診。
1997年10月,沈自尹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9年3月7日早上7點22分,沈自尹因病醫治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逝世,享年91歲。遺體告別儀式將于2019年3月13日上午九點三十分,在上海市龍華殯儀館銀河廳舉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20世紀50年代,沈自尹率先對中醫稱為命門之火的腎陽進行研究,從異病同治的學術觀點,發現在西醫全然不同的病種,按照統一的辯證標準,病人只要符合腎陽虛癥,其反映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尿17——羥皮質類固醇值明顯低下,經補腎中藥治療可以恢復正常。這一結果得到中國國內7個省市以及日本高雄病院等研究單位的重復與公認。
沈自尹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思路和方法的開拓、腎本質的研究和傳統老年醫學研究。自50年代率先對中醫稱為命門之火的腎陽進行研究,發現在西醫是全然不同的病種,病人只要符合腎陽虛癥,其反映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尿17羥皮質類固醇值明顯低下。1979年起采用同病異證組進行下丘腦-垂體-靶腺軸功能對比觀察,可推論腎陽虛主要發病環節在下丘腦,這一成就的意義是首次用現代科學方法在國際上證實腎陽虛癥有特定的物質基礎。采用分子水平的檢測方法證明唯有補腎藥才能作用并提高下丘腦的雙氫睪酮受體親和力以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信使核糖核酸的表達水平,對腎陽虛癥的發生原理以及調節樞紐提出更有利的證據,既從臨床上證明中醫的證是科學的客觀存在,又用科學語言闡明腎陽虛的本質。20世紀70年代初根據大量的臨床實例和科學實驗,首先提出中西醫結合的途徑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從而改變了中西醫藥簡單相加的局面,以后又提出微觀辨證和辨證微觀化,對中醫辨證向科學化、客觀化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學術論著
沈自尹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0余篇,主編腎的研究等6部中西醫結合學術專著。先后發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微觀辨證與辨證微觀化、內科領域里中西醫結合途徑的初步探討、陰陽常閾調節論、腎陰腎陽中西醫結合辨證施治規律的初步研究、腎陽虛證定位研究、補腎和健脾在延緩衰老作用中的對比研究、中醫補腎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研究、運用中醫補腎法對頑固性哮喘患者長期服用皮質激素的撤除觀察等具有影響論文百余篇。編著《腎的研究》、《虛證研究》、《中醫治則研究》、《中醫理論現代研究》、《中醫學》等有學術價值的著作。
學術交流
1990年起,沈自尹多次應邀赴日本、香港、澳大利亞講學與出席國際性學術會議。受日本文部省聘請為日本富山醫科藥科大學客座教授并講學與科研1年。
科研成果獎勵
沈自尹先后獲得21項國家級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
人才培養
沈自尹為中國培養出第一個中西醫結合博士,已培養博士生3名,碩士生7名,博士后1名,臨床帶徒1名。
社會任職
沈自尹歷任復旦大學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校學位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科協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會副會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全國中西醫結合虛癥與老年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衛生部第四屆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藥審評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及中西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雜志副總編。曾任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中醫教研室主任,華山醫院中醫科主任,臟象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校及醫院學位和學術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醫學評議委員,衛生部中藥審評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上海市中醫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中醫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副總編。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三、四屆副會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二、第三屆會長、名譽會長。
人物評價
沈自尹在中西醫結合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