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的病因
病原體及流行病學:
1.病原體
一般由百日咳鮑特桿菌(簡稱百日咳桿菌)感染所引起,同屬的支氣管敗血癥鮑特桿菌和副百日咳鮑特桿菌亦可引起。百日咳鮑特桿菌是革蘭陰性桿菌,可產生一些致病物質,包括百日咳毒素、氣管細胞毒素、腺苷酸環化酶毒素、不耐熱毒素以及內毒素等。百日咳毒素可使患者淋巴組織中的淋巴細胞動員到周圍血液及氣管,細胞毒素可特異性損傷氣管纖毛上皮細胞,使之變性、壞死。
2.流行病學
百日咳患者、隱性感染者及帶菌者為傳染源。潛伏期末到病后2~3周傳染性最強。百日咳經呼吸道飛沫傳播,5歲以下小兒易感性最高,小兒預防注射10年后百日咳感染率與未接種者無區別。
百日咳的癥狀
暫無1.流行病學史起病前1~2周內有與百日咳患兒接觸史,幼兒多見。
2.臨床特點
發病較緩,病初有低熱及感冒癥狀,咳嗽逐漸加重,夜間為劇,1周后出現陣發性一連串痙咳并伴有吸氣性吼聲,反復發作,咳嗽雖重而肺部多無異常體征。
3.血象
白細胞明顯增多,常達(30~50)×109/L,淋巴細胞高達0.50~0.70以上。
4.病原學及血清學檢查
(1)細菌培養咽拭子及咳碟培養,早期陽性率較高。
(2)熒光抗體染色法鼻咽拭子涂片檢查得陽性結果。
(3)血清學檢查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檢測百日咳特異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可作為早期診斷;雙份血清凝集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效價呈4倍增長,作為回顧性診斷。
凡具備1、2、3三項者,可做臨床診斷,病原及血清學陽性可確診。
百日咳的檢查
1.白細胞計數
卡他期及痙咳期末可見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可達(20~50)×109/L,分類中淋巴細胞占0.60~0.80,無幼稚細胞。如有繼發感染時,淋巴細胞即相對減少。
2.細菌培養
卡他期及痙咳早期使用鼻咽拭子,或用咳碟法收集標本,用薄-姜氏(B-G)培養基做細菌培養,可獲得陽性結果。
3.熒光抗體染色法檢查
用鼻咽拭子涂片,用熒光標記的特異性抗體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檢查病原體有快速診斷的優點,但本法特異性稍差,僅作輔助診斷之用。
4.血清學檢查
做雙份血清凝集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如抗體效價遞升可予確診。近年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A(IgA)抗體,對早期診斷有所幫助。也有用單份恢復期血清凝集抗體1:320效價作為陽性診斷值者。
5.細菌特異性核酸檢測
可使用DNA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PCR)法擴增細菌特異性核酸,據報道此法特異性及敏感性均較好。
百日咳的預防
1.自動免疫
目前國內已經普及百白破三聯疫苗計劃免疫。對于最近6個月未接種過疫苗的7歲以下兒童與密切接觸病患者給予1劑加強免疫。
2.藥物預防
密切接觸病患后可口服紅霉素,共服10天預防。
百日咳的治療
1.控制傳染源
隔離患兒,對密切接觸的易感者檢疫21天。
2.一般療法
按呼吸道隔離,保持空氣新鮮,避免一切可誘發痙咳的因素。加強護理以預防并發癥,注意營養。幼嬰兒窒息時應即刻行人工呼吸,給氧,必要時給予止痙排痰?捎闷蒸斂ㄒ蜢o脈滴注,以減少窒息或驚厥,需同時注意心率和血壓。有低鈣、低血糖等時,予以對癥治療。
3.抗生素治療
應用于卡他期或痙咳期早期,可降低傳染性,減輕癥狀并縮短病程。如在痙咳期使用則無法明顯縮短病程。首選紅霉素,或是羅紅霉素,療程不少于10天,復方新諾明亦可使用。
4.并發癥的治療
并發肺炎可選用敏感抗生素,并發腦病時可予脫水、止痙等對癥處理。
百日咳的鑒別
1.氣管內異物
起病突然,發生陣發性痙攣性咳嗽,有異物吸入史。
2.肺門淋巴結結核
腫大的淋巴結壓迫氣管時也可引起陣咳,但無雞啼樣吸氣聲,可根據結核接觸史,PPD(結核菌素純蛋白衍化物)皮試結果及影像學檢查鑒別。
百日咳的并發癥
多見于小兒,成人中少見。
1.支氣管肺炎 為最常見的并發癥,多為繼發感染所致,可發生在病程中任何時期,但以痙咳期多見,發生支氣管肺炎 時,陣發性痙咳可暫時消失,而體溫突然升高,呼吸淺而快,口唇發紺,肺部出現啰音,外周血白細胞升高,以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X線胸片檢查可見肺炎病變。
2.肺不張 肺不張是由支氣管或細支氣管被黏稠分泌物部分堵塞,多見于肺中葉和下葉,可能與中葉分泌物引流不暢有關。
3.肺氣腫 及皮下氣腫 由于痙咳及分泌物阻塞,可導致肺氣腫,當肺泡高壓,肺泡破裂可引起肺間質氣腫,通過氣管筋膜下產生頸部皮下氣腫,通過肺門可引起縱隔氣腫 ,通過胸膜臟層可產生氣胸 。
4.百日咳腦。